# 引言 —— 学术、政策与市场研究
- 研究是敲门砖,是一种商业模式,是一门生意。比如把报告卖出去。
- 研究本身就是目的,是出于对问题的热爱。研究是主义,是信仰。
看书寻求的是秩序感。要将外在纷繁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框架。这样就不会因为信息冲击看不完而焦虑。
不同研究的区别:
- 学术研究:严谨规范,小心求证;
- 政策研究:问题导向,可操作性;
- 市场研究:时效性,实战性。
好的研究:
- 研究好的问题: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人民群众的问题;
- 好的论证方法;
- 简洁流畅的表达。
# 好的问题
如果没有百年未有大变局,那就会形成阶层的固化。如学术界会形成学阀等等。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下,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是最有效的。只要有水平就能走出来。
研究财政学的目的?举个例子:财政要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网络。如果财政出现危机,那么百姓就会露宿街头,因此只能向外转嫁危机。比如美国的铁锈州。大的脉络是:经济危机 -> 社会危机 -> 军事危机。
基金经理面部长宽比与基金走势的关系:这种研究没有太大意义。不过确实具有显著性啊淦!
投资是需求还是供给?短期内是需求,长期看是供给。
消费是很难的,消费的主体是 14 亿中国人,是分散的,但是投资的主体只是几个国企等等,是集中的。
为什么没有很好解决扩大消费的问题?
- 没有消费能力;
- 消费能力取决于收入,居民收入相比于国际会偏低,企业收入会偏高。原因是国内有大量央企国企,有大量的利润留存。
- 没有消费意愿,有后顾之忧;
- 例如与社保体系有关。
- 没有相匹配的商品。
上面的都是比较好的问题。
怎么提高投资效益?如何衡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三条主线
- 特朗普的外部冲击;
- 房地产形势止跌回稳;
- 地方债务的风险有所缓解,但是进入到了构建长效机制的阶段。
最近几年聊的哪些新闻多?化债、房地产,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靠的是两个企业家精神:
- 民企的企业家精神;
- 地方政府的企业家精神。
上述两者共同驱动经济发展。但最近几年,地方政府的目标从利益最大化变成了风险最小化,或者说免责问题。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压制,其实际原因与房地产问题相交织。
目前由于人口下行,购房需求减少,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 (-44%). 地方政府有许多未经法律审批的债务,披着城投平台的外衣,实际上是权责的分离。这样的债务是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经全国人大审批的。)其中还有一部分定向金融,也就是找百姓借的钱。因而同时具有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社会风险。
因此,地方政府没有精力发展经济,首先是要保证不会出现债务违约。常务副州长:常务偿务,偿还债务是主要工作。原来的地方财政局局长不当了:压力太大。新的财政局局长:原来是搞纪检的,正因为不懂财政,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大草。
隐性债务显性化。同时还实现了展期(时间换空间)。
# 时代背景 —— 全球视角
全球经济从效率转向安全模式,引发三大结果:
- 效率下降,成本上升,高通胀阶段;
- 高通胀 - 高利率 - 高税负,叠加全球老龄化、贫富分化、贸易摩擦,抑制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市场波动;
- 脱钩断链加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下降。
# 发展和安全
最近国内在讲 “统筹发展和安全”,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也都在这么讲。
2018 年贸易战前后,中国的出口份额从 12.8 降低到了 12.7, 仅仅降低了千分之一。疫情期间最大到 15%. 这引发了美国的恐慌。
德国等欧洲也是如此。
当前的经济秩序正在崩坏,例如 WTO IMF 等组织正在不断失效。
对美国而言,减少供给出现了通胀,中国少了需求因此会通缩。但全球来看会通胀。
# 高利率
虽然美国在降息,但是最后的利率水平会比之前 “效率模式” 下的利率水平更高。
政府部门的收支是受制于刚性的社保等福利支出的,因此政府部门对利率敏感。同时政府部门不直接创造财富。因此政府部门只能削减支出。例如马斯克就在搞 “王安石变法”。
但是,政府支出的削减也会造成消费降低。因此政府正在面临两难风险。
# 对中国的影响
脱钩断链加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下降。
# 中国是怎么走来的
- 2008-2011: 国际金融危机和四万亿刺激(反危机举措)。当时的四万亿相当于经济总量 30 万亿的 12%. 具体的包括:基建投资、家电下乡、车辆购置税减半等等。但总体以投资为主。09 年基建投资,10 年放松房地产(如恒大),11 年带动了制造业投资,如黑色、有色、挖掘机等。12 年,投资变为供给,因此出现连续五十多个月的 PPI 为负。后来就出现了 “三去一降一补”。但是当时的确出现了行政化、运动式的举动。
- 2012-2015: 三期叠加:即增速换岗期(高增速转为低增速),结构调整震动期(要从投资转到消费),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 2016-201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贸易摩擦。
- 2020-2022: 疫情冲击。
- 2023-2024: 房地产和地方性债务。
- 2025 年:2+1. 房地产和特朗普冲击。地方长效机制。
# 主线 1—— 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
前期下行的原因是供需形势的逆转。
此前房地产扩张是因为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不断进行等。因此房地产企业会倾向于在郊区拿地加杠杆,认为郊区会变成城市,从而实现土地升值。
目前的城镇化进程是 67%,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 80% 仍然有空间。但是要看有哪些人在农村,这些人会不会来城市,对房地产会不会有拉动作用。
例如,农村有许多老人,50 岁以上建筑工人,他们不会有相应城市房产需求,不会促进房地产发展。
此外,百年未有之变局,过去的不太可能出现的现象正在出现,过去的价值观正在被不断打破,国际上丛林法则的态势正在涌现。地方政府在避险,居民也在避险。居民的避险表现为不结婚不买房,养一只猫就够了。因此原来的 “刚需” 不再 “刚” 了,改善性住房的需求也在下降。之前都是先买新房,然后卖旧房。但是现在旧房卖不掉,因此新房的需求也在下降。
此外,房价的下行也会导致投资需求降低。房企的风险会造成烂尾,也直接影响购房的信心。例如去年现房增速为正,期房为负,总体为负。
因此,房地产的要求是保供给、促需求、稳房价。
本来能卖 630, 最后卖了 440. 和北京的跌幅一样 (-28%).
如何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
- 加快解除非必要限制措施,让商品房回归市场化配置。例如取消京郊限购、大户型限购等。
- 增发国债:
- 用财政资金收回房地产买下的郊区土地,让房地产保交楼。
- 政府国企收购存量商品房,变为保障性住房。
- 目前来看,一线城市的二手房价已经连续四个月环比为正。
- 但是,目前县城等小城市的房价还有较大压力。房地产止跌回稳仍然任重道远。
- 鼓励高品质住宅开发。
长期来看,中长期需求仍在。需求把表现为:
- 城镇化
- 人均居住面积提高
- 家庭小型化
- 旧房拆改
# 主线 2—— 地方财政形势及债务长效机制
6+4+2: 使用 12 万亿资金实现隐性债务显性化。
- 短期风险:目前仍然有短期风险,如城投债的利息压力和 “三保” 压力。
- 长效机制:建立债务和资本预算,如《预算法》:上收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 即使中国没有分税制,全部财政收入全部给到地方政府,钱还是不够。因此要将事权上移给中央政府。
山东潍坊调研的故事:当时财政结余多,因此监管不严。当时有一条路比较拥堵,于是就修了一个转盘。然后还买了黄杨木放在转盘处。后来转盘拆掉,黄杨木也没了。所谓 “黄杨木之问”,即存量不清的问题。
# 主线 3—— 特朗普外部冲击
不能让外交学院的白跑一趟。
# 特朗普关税战的缘起、影响和未来
# 缘起
目前有对特朗普简单化、娱乐化的倾向。但是特朗普在第一次竞选期间的承诺,都做到了。因此不能将特朗普当成一个疯子。
实际上要从特朗普本人的逻辑来看,而不是从经济逻辑来看。
特朗普关税战的目的:
- 制造业回流,削减贸易逆差;
- 缓解美债压力;
- 以加征关税作为筹码,实现其它非经济的目的。
# 影响
- 经济影响:浙江、江苏、广东外贸占比较大,可能存在严重冲击。
- 科技围堵
- 政策影响:如果特朗普对内减税,那么中国要不要对内减税?防止资本流动到税率更低的地方去。中国减税降费的空间有多大,效果如何?目前减税降费的空间有限,需要注重结构性精准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再提到减税降费)
增大政府支出的好处:可以变为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形成下一个经济循环。其实就是以工代赈。
目前的反应包括两种:
- 反制:中国对等反制,欧盟目前来看雷声大雨点小。
- 战略忍让
中国的应对只有反制这一个选项。其原因包括:1
- 协议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特朗普的信誉无法保证。
- 即使降低到零,也不能解决制造业回流的问题。目前美国的比较优势在科技、金融、教育、旅游等服务业。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顺差和逆差的内在是比较优势不同。
- 美国劳动力成本高,环保成本高,产业链配套成本高。越南产业链配套成本也很高,例如电力不稳定,土地产权复杂,上游材料需要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等国进口。(怪不得我前几年买的越南股票最后还是在跌)
未来可能出现第三种反应:即区域联盟。例如中欧、中日韩、中国东盟等。其要求之一是中国扩大内需,成为 “甲方”。
区域联盟的风险在于,美国可能分化一批拉拢一批打击一批。
实际上,美国想要减少贸易逆差是容易的。来自中国贸易逆差中有 35% 是来自高科技产品。
中美关税战的终局在经济韧性和财政实力。
如何衡量财政实力(举债能力)?
- 经济性质
- 利率水平:低水平利率的举债成本更低
- 通胀水平:不断举债会导致通胀出现
# 应对:三大原则五大建议
# QA
工资会涨吗?
- 目前面临的是存量的时代。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增量。此外,财产性也会有所增加。
- 中概股的退市某种情况下是好事,会倒逼资本市场的改革。未来可能能享受到资本市场的红利。
- 转移支付会不断完善。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的钱会更加减少。
- 经营性收入也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