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境遇、问题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实践精神、人文精神。
为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以习近平名字命名?
习近平是这一系列思想的主要创始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在当代的境遇
中国改革的成功主要经验有两条:
- 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如毛泽东。苏联否定了列宁、斯大林。
-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基本制度紧密结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使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了不同于 “正统” 第二国际的路线,即要结合西方社会的具体发展情况。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助于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问题
- 全球化的挑战:矛盾与冲突,去全球化
- 社会 “三态”: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文化新样态
- “全球三大共识”:生态危机、放任资本主义的后果、现代性之死
- 现代性之死指的是现代文明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发展中的 “三大陷阱”
- 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经济体难以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例如巴西、阿根廷、泰国、菲律宾等等
- 经济高度发展积累到一定阶段积累矛盾的爆发,需要通过改革解决,实现共享发展。
- 中国中等收入的群体有一亿人。
- 中等阶层 (middle class) 的占比大约是 15%. 但是这一数据不一定准确,因为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
- 中国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变社会结构。
- 修昔底德陷阱:新崛起大国挑战现有大国的所谓国际关系 “铁律”,起源于古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渊源。
- 世界本无此陷阱,但大国之间发生误判则容易造成此陷阱。
- 塔西佗陷阱:公权力机构丧失公信力造成负面评价,造成信任危机。
- 加强党建
- 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经济体难以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例如巴西、阿根廷、泰国、菲律宾等等
短板与难题:
- 贫困: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但解决相对贫困仍然任重道远。
- 污染:农村也有污染,包括污水、垃圾等等。
- 创新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 新时代 - 新思想
习思想是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总结了中国经验,提出了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判断和重要思想。
- 凝结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习思想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 占据真理的制高点:集中体现在它站在新时代高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 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思想的主要内容:
- 十个明确(核心思想
-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十个明确的实践要求。方略英文翻译成 policy.
- 十三个经验
# 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的大时代观和大历史观
把握时代首先要把握两个 “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要在大历史观中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
# 提出一系列新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法
- 确立新发展观,揭示现代社会发展的多重维度
- 确立新矛盾观,揭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机理
-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十九大报告的最主要亮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 公平正义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等。不仅是生产落后的原因,而且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
- 例如:山河大学就是上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体现。
- 确立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文化观,揭示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强国道路
- 中国是文化大国,但称不上文化强国
-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 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 为什么现在就业难?为什么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
- 确立新的价值观体系,阐释了多层次的价值理念
- 人民至上是党和国家最高的价值理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目标,社会的价值基础和人民的价值诉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没有核心?有的,就是人民。国家层面是人民至上,社会层面是以人为本,公民层面是与人为善。
-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价值目标。
-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这些价值理念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确定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 确立科学的方法论,提出了具体多样的思维方法
-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观点
一个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 / 产权制度
-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方式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
# 习近平文化思想
- 坚定文化自信
- 坚守胸怀天下
- 坚持守正创新(前三点是核心
- 明体达用:体是本体主体,用是效用。即要理解文化的本质,并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
- 两个结合
- 文化主体性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博物馆文化热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民追求正义事业的历史选择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包容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共同价值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趋势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逻辑:
- 历史逻辑
- 理论逻辑
- 实践逻辑
# 当代世界政治
抖音吹牛课我真服了。
# 当代世界文化
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认知传统文化的百年历程。
先说结论:
- 国家的现代化实现程度与传统文化的境遇呈正相关关系。
- 这一结论在东亚地区(儒家文化圈)是基本成立的。
- 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历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一方面植根于中华大地、具有中国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一般特征。
在公元 500 年前后(200 年至 800 年),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一次跃升。其原因是人类发现在生产的、物质的世界之外,还有超越性的精神世界存在。形成了三大(四大)轴心文明。
什么是轴心文明?儒学文明、希腊文明、佛教文明(、犹太文明)。由于文化间的相对隔绝而划分。
工业文明时代中国逐渐落后,从意识到器物现代化(洋务运动)开始的三十年(19 世纪 60-90 年代),中国的命运没有得到改变。
三十年在近代历史上可以算作一个历史机遇期。这一段时间是人的社会生命时间,或者说一代人的时间。新中国的第一个三十年:全面建设工业体系,第二个三十年:改革开放。
日本在 19 世纪 60-90 年代,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正是甲午海战的失败,才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其原因是日本进行了制度现代化(明治维新)。因此中国后续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导致了中国的军阀混战格局。
最终,五四新文化运动证明,需要进行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传统文化(旧有文化)始终参与革命甚至担任主角。因此,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中国近代(党的成立时期),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宋明理学。入世的儒学是主要的处理对象。
孙中山主要在南洋接受教育,没有接受许多四书五经的教育。后期资料显示,孙中山先生对传统文化很少反对,甚至呈现愈老愈尊的态度。在阐释三民主义的时候,也引用孔孟名言。其对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也认为引入马克思主义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割裂和断绝。
五四政治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两个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两个概念,文学革命和伦理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参与者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但现在需要褒扬传统,因此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曾经需要批判传统,但批判不像 “打倒孔家庙” 的口号那么简单。在当年的思想认识中,传统和现代是二分的。一种论断是 “历史进化论”,即西方文明代表工业文明,中国文明代表农业文明。要想走向工业文明,必须抛弃中华文化。
冯友兰在 20 年代曾于泰戈尔对话。冯友兰问,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是地域差异还是时间差异?
现在的研究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三纲五常等的批判,对于儒家的仁爱、诚信,对于墨家等其它思想则没有批判。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特征不会变。
被导师叫出去了此处中断半小时。
# 党的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
好像讲到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了。
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弘扬是二元存在的。同时体现在显性和隐性结构上。其中显性结构是指讲话和文字中表现出来的理性认识,隐性结构是思维观念和行为上的日用而不觉。
毛泽东在 1938 年(似乎)提到了对孙中山的继承。解放军报等当时也提及儒家和墨家文化。但其主体还是以批判为主。
儒家的伦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仪范伦理和德性伦理。其中仪范伦理在五四运动中得到了强烈批判,但是德性伦理即为生民立命的革命追求在革命人士中得到了广泛体现。革命人士的行为很多都是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2011 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某位副部级干部还问,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弘扬者和践行者,是这样吗?
这是经历过文革的人才能问出的问题。文革期间最多的任务是劳动、游行。当年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还有 “要把孔孟之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那是特定背景下对传统的定位。
首先,弘扬和践行的是 “优秀” 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无法为工业化直接提供资源。因此毛泽东时代是对传统文化优秀和糟粕的二分,传承和批判的二分,但怀疑和批判糟粕文化占主导地位,弘扬则占弱势地位。其次,当时弘扬传统文化主要弘扬与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比如四大发明等,以及人民的创造如修长城挖运河等。当时希望建立苏联为代表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特定年代具有特定的时代任务。此外,当时还有清理封建残余思想的任务。
# 改革开放至新时代之前
改革开放至新时代之前,对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正在发生变化。起初中央的态度是承认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将其作为历史博物馆。但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渐发展,儒家文化开始重新走出历史博物馆。
改革开放后,阶层和结构变得多元且复杂,利益也变得多元复杂。一个重要问题是,不想走老路的情况下,中国特色如何得到认同?人民如何进行自我认同?必须实现对本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价值凸显。
当时西方有丰富的思想文化产品,中国则是八亿人欣赏八个样板戏。西方思想文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就物质而言,美国具备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主要表现为鸡腿随便吃(但中国还在吃窝头米饭)。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有自助餐,只能记下 “鸡腿随便吃”。
1978 年,中国经济总量是美国经济总量的 1/16, 日本的 1/6, 西德的 1/4, 人均更惨。当时的人均 GDP 大约是 200 美元左右,甚至低于印度和非洲 70% 的国家和地区,农村有 2.5 亿人口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我国当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 20-30 年,有的地方甚至有 50 年。
对于中国要现代化,目标是一致的。但对于如何现代化,人们的想法并不一致。
《在历史的表象背后》金观涛,探讨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当时的思潮是告别黄土文明、黄河文明,拥抱蓝色文明,海洋文明。这引发了党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当时江泽民常常引用传统文化的句子。例如当时西方对人权的攻讦,江曾引用儒家的理念和思想以回击。
此外,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西方正在散布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的最早内涵是中国养不起这么多人口,后续变化为 “国强必霸” 的渲染。
# 十八大以来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和实现现代化的中期。
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按制度划分:奴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 按地域划分:西方文明、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的文明新形态是三种体系下的新形态。
现在要对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全方面的实质性的评估,以及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并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中。
事情好多听不完整啦......
# 当代资本主义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包括五个方面:
- 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论
- 新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变化与无产阶级
- 资本主义变革方式
- 两点思考
# 当代生态环境
# 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 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严重全球性问题
-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 解决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众多方面,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生态环境的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 生态环境风险的凸显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意义
由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环境风险显然已不单纯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是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科技安全、军事安全的重要问题。
#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复杂原因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欧美等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是,当代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表明,这种现代化并不适合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要求。
在这种发展模式主导下,随着人类活动的过度扩张和世界人口总量的指数式增长,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日益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研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困境:
- 一些国家为了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甚至牺牲保护生态环境目标的倾向
- 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