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写过议论文了,突然有感而发还是有些手生。一定要多读书喵!
# 正文
好想出去玩。
从高三暑假到大四寒假,似乎的确没有出去玩过了。有些伤心,有些懊恼,有些失望,有些遗憾。但没能出去玩,是为什么呢?
是疫情吗?不是。每年归家的路没有阻隔,留学的路没有阻隔,难道只有出去玩的路被阻隔了吗?就像 2018 年后的土地财政问题和不可持续发展引发的经济下坡路一样,疫情仅仅是一个遮羞布罢了。
归根结底还是行动力的问题。
本来打算这个寒假抽出几天至一周的时间去西安玩的,但还是没能去成。母亲担心家里的门没有锁好,父亲归家探亲,两相耽搁,时间就这么流走了。
别的事情也是一样。
母亲一直说想要开店挣钱,从初中说到高中,一直到我现在大学毕业。闲暇之余常常听到这种打算,但终究只是停留在嘴边罢了。半年放假之后再回家,半年前的话茬子仍然能接上。这和旅游似乎一样诶,只是停留在打算,对于在哪里开店,要开哪种店,初始资金配置多少,开店资质如何取得,都没有明确的计划。只是说电视上这个小吃好吃,打算自己做,但没过几天就忘记了。仔细想一想,还是行动力的问题。
今天在网上看到两个视频,恰好可以解释成关于行动力的例子。
其一是饼叔在朝阳一家面馆探店,恰好遇上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大爷,脖子上挂了一个拍视频用的小相机,发现原来是自媒体同行。于是开始了一个简单的半结构化采访。
大爷是从外地来北京谋生的。起初因为老婆跟人跑了,自己领着娃来到北京寻找爱人,同时找个糊口的行当。大爷做过端盘子的服务员,做过保安,最终还是送上了外卖。送外卖期间看到一个同行在做短视频业务,粉丝有一百三十多万,最多的时候能够一个月挣二十多万。于是大爷心里也打起了模仿的念头,送外卖同时自己开始拍视频。现在粉丝已经有小一万了,平常稳定的收入每天也能有几块钱,算是挣出来一个早饭钱。
其二是一个 MIT 的学姐,是 b 站上的新人 up 主,分享了自己在 MIT 混到 60 分的态度。这个视频很短,但是也是大学生的切身体会。在一个这样的环境里,很难做到每门课程成绩都能很不错,毕竟身边的同伴水平也都相当高。因此,不必对自己做太高期望,踏踏实实将学习进行下去,同时做好自己的规划,也不耽误其它事情才是硬道理。
五十多岁的大爷看到短视频能挣钱,于是下决心自己做,现在可以挣到一个早饭钱,自己感到很满足。二十多岁的 MIT 学姐认识到自己的水平,决定放低期待,踏实学习,最终也是收益满满。归根结底是他们都有不错的行动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快速落实,最终才能有所收获。
那我自己呢?
总的来说,我感觉自己还是有些行动力的。我有所收获,一定在于我对那件事有行动力。而我碌碌无为时,很有可能是我漫无目的想象,而很难做到实处。
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我期末考试成绩是倒数第二。当时感觉自己做了很多题,懂得很多,但最终成绩还是不好。一方面是没有迎合老师考试的内容,不懂得因事制宜,灵活变通;另一方面是平常比较勤奋,期末反而无所事事,不懂得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结合我的这些问题,后面我的成绩逐渐变好,也是吸收了先前的错误经验,最终不断思考,并付诸行动的结果。
上面的例子有些发散,尽管最终扯到了 “行动力” 上,但不免让人难以信服。那么,行动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敢说、敢做、能坚持。
就像是打游戏,身边的很多人玩一段时间就中途退坑了,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是三分钟热度。但我不一样,除非是我对一个游戏完全失去了兴趣,例如它本身走下坡路,或者我已经完全熟知它的玩法、剧情、盈利方式、内在套路,否则我一般会玩下去。许多游戏,我一玩就是连续好几年,而且除去特殊情况几乎每天都会花几分钟而不落下。
学习也是如此。对于几十个小时长度的网课,从弹幕就可以看出好多同学看了前几集就不再继续了,但我已经从头到尾看了一些。这方面,感觉自己也算勉强及格。
科研也是一样。不论是新老师还是老教授,谈及科研经验时,都会提到 “做实验” 的重要性。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那么许多理论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只有先把实验跑起来,以实验结果为导向,结合理论,才能产生一篇好的论文,一项有用的研究。
今天还在 B 站上看到了一个做飞机的视频,做的飞机是迪迦奥特曼里面的飞燕一号 / 二号。做飞机的流程详细而全面。从基于动画片的图片建模开始,到基于图纸激光切割和 3D 打印,然后组装模型,测试起飞重量和推重比,随后在风洞(实际上是人将飞机举在跑起来的汽车天窗外)中进行重心稳定测试,最后进行试飞和模型再迭代。这样一套流程,动手能力让人叹为观止。但从技术力上来看,入门的门槛其实并不高。
那么,为什么只有他们几人能够做的这么好?这么多一起长大的孩子,为什么只有他们能够把儿时的梦想真的重新实现?一般的孩子,真的缺少动手能力吗?
不是这样的。
在我看来,许多人没能做成,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没有一股冲劲。即使有了三分钟热度,周遭的环境也不能对他们进行正向的鼓励。将来我有了宝宝之后,能不能在他们长大时还能跟随时代的潮流,还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让他们的冲动真的能够成功呢?我不敢说,但我要努力。努力为下一代提供适合成长的环境。
又想到大一时,有幸和我们学院的院长一次午餐会上的聊天。当时我还没有下定决心做科研,因此问了院长这样一个问题:“等到将来我四十岁五十岁之后,我的身体和大脑都不再好使了,我该如何做科研呢?” 听她的语气,似乎感觉我的问题有些幼稚,但还是举了她自己和其他老科学家的例子,证明脑子不会那么快糊涂,人的能力和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当时我的理解还有些迷迷糊糊,但随着我现在见识逐渐增广,我理解了她所说的话。
思考本来就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想要得到成果更是困难。但只要肯把脑袋动起来,而不是机械、呆板度过一天天,那么人体的衰老、大脑思维能力的降低不会如此之快。许多人年龄大后出现这样的问题,说难听些就是倚老卖老,妄图放弃拥抱新事物,仅凭借自己落后的知识或经验解决问题,这当然会导致脑子糊涂。但只要跳出舒适圈,夕阳余热亦是担当。
做不成事,仅仅是行动力的问题吗?我感觉至少包括计划力、判断力、行动力三部分。但它们似乎又是相辅相成的,或许可以混为一谈。譬如,只有判断而没有行动,那么即使再准确也是事后诸葛亮。
这样的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是来自家长的教诲吗?我感觉我不是,其他人大概率也不是。只有经历环境的磨练,在环境中不断反思,努力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才能形成这样的能力。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孩子想要做飞机时少点冷眼和阻碍,多点鼓励和引导。作为打工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跳出舒适圈,努力、踏实做事。
或许,这就是 “知行合一”?
# 自我评价 & 反思
好久没写过议论文了,即使是高中时代的议论文也是枷锁下的舞蹈。因此,这次写的文章还是有些散了,即使列了提纲,写成文章也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完全缺少中心和线索。这样的文章又会有多少人愿意耐性子读完呢?看来,写作水平仍需提高。
再来说说好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文章中,想要说明道理也需要列举对应的例子,否则很难让人信服。这篇文章的打提纲时想到的例子基本都写进去了,说明我的连词成句能力还在。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