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早就买过,但是读不下去。现在突然就感觉很有趣,于是重新开始看了。采用的版本是校图书馆所借三联书店出版社 2013 年第一版。

在所有笔记之前,需要简单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乡土中国实际上是费孝通于 1946 年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 “乡村社会学” 课程的讲义。因此其对于中国社会的描述具有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 乡土本色

这是全书的第一篇,从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论题出发,说了什么是乡下人的土气,进而拓展到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以及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别,颇有意思。

  1. 土气的土是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2.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3. 乡村人口的 “不流动” 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的。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讲就是孤立与隔膜。
  4. “孤立” 和 “隔膜” 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说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 “熟悉” 的,即乡村的社会结构是熟人社会。
  5. 社会学可以讲社会划分为两种性质,分别是
    1. 没有具体目的,因一起生长而自发形成的社会,是 Gemeinschaft, 即 “有机的团结”/ 乡土社会 / 礼俗社会。
    2. 为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 Gesellschaft, 即 “机械的团结”/ 现代社会 / 法理社会。
  6. 现代社会的信用通过契约呈现,但乡土社会的信用通过 “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呈现,换言之即通过 “无契约的信任” 呈现。
  7. 在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不能为现代社会所容纳,因此 “土气” 成了骂人的词汇。

几点想法:

  1. 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划分,不简单依靠地理空间决定。在现代社会中,熟人组成的小圈子依然适用乡土社会的 “规则”。
  2. 空间上的不流动造成了人际关系上出现的隔阂,因此要想打破人际关系的社交圈,需要通过空间上的流动来实现。

# 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 文字下乡 —— 基于空间阻隔的分析

  1. 乡下人在识字上 “愚”,城里人在田间知识上也是 “愚” 的。
  2. 乡下人愚的意思不是乡下人的智力不及城里人,而是说在知识上不及人。
  3. 然后文章举了一个例子,说乡下人 (face to face group) 不需要依靠姓名来区分不同的人。更甚者,《项脊轩志》中提到:“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 文字本身是存在限制的。作为一种间接接触方式,文字本身所传的情,所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文法和艺术的一部分作用就是用来减少文字带来的 “走样”。
  5. 进一步地,语言本身是基于声音的象征体系,而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因此,语言只能作用于具有相同经验的社群之中。越大的社群共同点越少,因此语言也趋于简单化。
  6. 熟人社会则不然,话语减少,但直接的会意增加了。
  7. 因此,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实际上是乡土社会的本质。

# 再论文字下乡 —— 基于时间阻隔

  1. 时间阻隔包括两层含义: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
  2. 学习的目的是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3. 基于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人可以积累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而文化就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的社会共同经验。
  4. 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赖于其生活需要而决定的。
  5. 乡土社会安定平稳,每个人的经历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个人的经验与世代的经验不存在巨大差别,不需要文字进行概括。“经验无须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6. 因此,中国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中国的文字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
  7. 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这两篇实际上思路很简单,即想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是不需要的。其论述根源在于乡土社会的平稳性和封闭性

# 差序格局

#

差序格局这一篇重在论述 “”。“私” 的表现就是 “各人自扫门前雪”,或者说都想占公家一点便宜那种。这里,私的问题实际上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

# 中西方社会结构差别

这里文中用了一个不错的比喻,直接摘录如下: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文中举的例子是保甲制和街坊的对比。保甲制即十户为甲,十甲为保的户籍管理制度。而街坊则是一个宽泛的邻里间社交概念。势力大者则街坊邻居关怀的人多,穷苦人家的街坊则是邻里两三家。

# 伦 & 道德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
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所以是什么?伦是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的规则秩序约束。它同样基于差序关系构建。因此表现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 “推己及人” 那一套。因此会有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的说法,即道德范围是依据需要而推广或缩小的。

# 家国情怀与权利义务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社会中群己界限是相对的,不同于西方国家团体与私人,权利与义务的相对性。

# 现代的中国社会何去何从?

这部分书上没有,自己抽空想想。

# Reference

  • “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潘详辉
  • Wikipedia:保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