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境遇、问题和创新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你对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认识。

# 当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哪些社会变革?如何全面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现代科技革命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课题?为什么说科学出生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

社会科学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你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哪些变化?试举例说明。

结合中国科技发展实践,分析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性国家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如何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是基础理论的发现、高技术的发明或具有原理性的主导技术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大量技术,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引进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2)、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尚未根本解决。
(3)、宏观管理体制上,尚未形成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组织机制。
(4)、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消费政策之间尚未形成有机衔接。

经过 30 年改革开放,我国已在资金、人力资源总量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方面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但我国总体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仍较创新型国家落后。表现在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尖子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在科技创新方面,应以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创新环境好、创新创业人才辈出为目标,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因此,想要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引进各国先进的科技。

在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引进技术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可以提高引进技术的效益。

第一,要更新价值观念,确立以人为本、让科技创新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并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观念。
(1)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起来。
(2)要适当区分技术发明的功利性和科学发现的非功利性,使科学发展能更持久地支撑技术发明。
(3)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主线,加大对自主创新 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4)要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国际著名品牌。

第二,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 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要通过其他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
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 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摒弃纯粹量化的科研 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完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 市场环境;
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包括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创新在内的基础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为科 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文化驱动力;
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 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第三,要深化教育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和用人机制。
所谓创新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而且要具有科学意识、确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并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科学地把握技术发展的双重社会后果,善于合理地应用科技知识进行创造和为社会服务。
创新人才的能力体系,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协调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的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基于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将决策转化为实践的组织协调能力,根据工艺流程或操作规程进行创新工作的能力,等等。
为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流培养;营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完善用人机制,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使用人才、培育和锻炼人才、凝聚和成就人才,使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

# 当代社会问题

如何理解社会政策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机制?

传统(经典)意义的社会政策仅在再分配(二、三次分配)领域发挥作用;本讲认为社会政策在分配制度的三大层次(领域)都可以发挥作用,但机制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等居高不下,社会政策应当如何发挥调节作用?

社会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国际上有哪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可资借鉴?